氯化鉀干法輥壓造粒機組
鉀鹽,狹義的是指氯化鉀,化學式KCl,(也稱鉀石鹽,無色立方晶體,常為長柱狀。無色細長菱形或成一立方晶體,或白色結晶小顆粒粉末,密度1.984g/cm),廣義則包括所有的含鉀鹽類,如鉀鹽鎂礬(KC1·MgSO4·3H20)、光鹵石(KC1·MgC12·6H20)、雜鹵石(K2SO4·MgSO4·2CaSO4·2H20)等。全球鉀鹽產品的95%應用于農業,鉀肥對農作物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氮、磷和其它營養元素,可促進植物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調節植物的官能作用以達到發展根系,強壯枝干,提高抗旱和抗寒能力;改善作物的質量,使作物增產。結合土壤、氣候條件和作物種類,按比例施用氮磷鉀肥,對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是非常重要的。在農業生產中通常按N:P205:K20來計算化肥中的有效組分含量。目前^耕地施肥的比例大約是的比例是1:0.42:0.42, 2003年我國化肥總量中的比例為1:0.19:0.13。
^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農業科技創新化發展和產業化結構調整,農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對鉀肥需求量及依附度逐步提高。從我國擁有的鉀資源情況來分析,2013年我國可溶性鉀資源的查明資源量是10.05億噸,鉀礦資源分布延續極不平衡,其中約95%的鉀鹽資源分布在西部的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新疆羅布 泊北洼地。按照行業發展趨勢,2016年我國鉀肥年產能將到達1200萬噸實物量,年產量會依據市場情況保持在700萬-1000萬噸實物量。其中,氯化鉀生產主要集中在青海柴達木盆地。據業內^介紹,國內現有氯化鉀生產企業32家,2015年氯化鉀產能同比增加134萬噸,主要增長點在青海鹽湖;產量同比增長9.6%,達到了歷史新高——742.6萬噸。而在青海柴達木盆地星羅棋布的鹽湖之中,察爾汗鹽湖具有資源開發的獨特性與優勢條件,產能已能滿足國內2/3的需求,為整個化肥的生產運行保持平穩發展起到保障作用。^鉀肥自給率已達68%,國產鉀肥撐起了半壁江山。我國鉀肥的消費一是作為復混肥的原料;二是直接施肥到農田中。根據我國復混肥的產量統計分析,估計約有40%的鉀肥進入到復混肥中,其余60%仍作為單一肥料直接施用。
擠壓造粒有以下的工藝特點:
粉體在壓力作用下團聚成致密堅硬的板塊,稱為擠壓過程;板塊再被破碎篩分后成為顆粒料稱為造粒過程。擠壓的作用一是將顆粒間的空氣排擠掉,另外是使顆粒間距離達到足夠近,以產生如范德華力、吸附力、晶橋及內嵌連接等吸引力。擠壓造粒的顆粒主要是靠分子之間的作用力形成的顆粒強度。
1、低能耗:輥壓造粒是物料在常溫下進行造粒,與其它的造粒方法相比,不需要燃油、燃氣等干燥措施。生產僅需耗電,每噸產品僅耗電約30kwh。
2、無需添加粘合劑:其他的造粒工藝基本都為濕法工藝,必須有干燥過程,相應能耗高,產品水分高。而干法造粒不需另外的添加劑,只需利用物料本身的分子間力,簡化了流程、降低了能耗。
3、投資較低:由于省去了干燥過程,同時工藝流程簡單,投資較低。系統主要包括4個部分,(1)粉體前處理;(2)輥壓;(3)固結破碎;(4)造粒后處理。
4、能力范圍寬:對于輥壓造粒裝置,能力從1噸/時.臺到50噸/時.臺都可以進行較經濟的設計,因此適用的能力范圍廣。
5、 輥壓造粒的形狀是不規則顆粒,對化肥的施用并沒有影響,如有必要可以增加修整工序將顆粒進一步磨圓。用擠壓造粒生產的化肥有足夠的強度、粉塵少、不結塊、顆粒尺寸分布范圍窄、流動性好。
工藝流程:
輥壓造粒工藝共有四個部分組成,敘述如下:
1.原料前處理:貯存、計量、混合
生產前在混合器中還可加入微量元素。為了保障微量元素的顆粒分布均勻,選用高強度的混合器。混合后的物料和返料經斗提機提升后,在雙軸槳式混合器中與返料混合,返料是經破碎和篩分后的不合格顆粒,循環物料與新料比約35:65。
2.輥壓
混合物料通過一個垂直螺旋加料機加入兩個反方向旋轉的輥軸間的縫隙中,在輥壓過程中,物料的受壓逐漸增大,當兩軸之間的縫隙^小位置時,物料受壓^大,然后又逐漸減少,直到0。在擠壓過程中,由于物料體積的減少,混合物的表觀密度能增大1.5-3倍。輥壓后的產物是一塊厚5-20mm的板塊。輥壓機的結構和尺寸是由許多參數來確定的,這些參數一般根據物料性質和實驗來確定。
適用的原料的粒度、形狀、水份含量、塑性、硬度、溫度等有一定的要求,進入咬入區的物料需要有良好的流動性,這就要求物料的含水量要低,因為物料含水量高到一定程度,流動性就變差。
物料的擠壓過程包括:a、物料的重排;b、碎裂;c、塑性變形三個階段。這幾個階段不一定是順序進行的,可能是穿插發生。擠壓的結果,一般物料的壓縮比接近2.5:1,或者說加料中氣體的去除率在60%以上。為了得到較好的擠壓效果,進料粒度應是大小不一的,其合適的范圍在0.1--1.0之間。過細的物料(小于1.0mm)含氣太多,過大物料需消耗更多的能量。
物料的硬度或塑性影響擠壓過程所需采取的壓力。有些物料如:氯化鉀、磷酸二銨、尿素,塑性較好,擠壓成粒的效果較好;而硫酸鉀、硫酸銨、硫酸鎂、磷礦粉的塑性較差,擠壓效果較差,不易擠壓成型,對于不易擠壓成型的配料,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可配入適量的粘合劑,尿素、氯化鉀、少量的水份能起到粘合劑的作用。
3.造粒與篩分
板塊要進一步破碎,并通過分級才能得到需要的顆粒尺寸。在輥壓機下有一臺雙軸板塊破碎機,板塊被預破碎50mm左右的小塊。小塊比較容易運輸,且易被后續的造粒機進一步破碎。破碎后的原料在分級篩上被分成大顆粒、產品顆粒和細小顆粒。在^低篩上的細小顆粒,經循環回收到混合機中,再擠壓成形。而在多級篩上層被滯留的超大顆粒需進一步破碎。破碎后再返回到篩分。
正確選擇破碎和篩分設備對于輥壓造粒工藝的經濟性至關重要。顆粒的形狀(一般為立方體)、顆粒的尺寸范圍(1-5毫米或2-4毫米)以及破碎和篩分后的循環量決定了一套裝置的產量和能力。
4.成品后處理:拋光修整
在通常情況下,^終產品需經過拋光修整。不規則形狀的顆粒經磨圓滾筒將邊角等處磨圓。在拋光過程中產生的細粉通過篩分(一層篩網)后循環。修整時,一般還要加入防結塊劑。